真菌性病害:柑橘赤衣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赤衣病
中文别名: 柑橘赤衣病
病害英文名: citrus pink
病害分布: 世界性广泛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哇色伏革菌
病原菌拉丁名: Corticum salmonicolor Berk
病原菌分类地位: 担子菌门

柑橘赤衣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也可为害叶片和果实,影响树势。严重时可造成落叶、落果和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枯死。枝干上初生白色或淡红色菌丝,后长成条状光滑薄膜,紧紧粘附在枝干的背阴面,雨后颜色鲜明。菌丝老熟后呈深褐色,可成条撕脱。有时菌丝可从枝干蔓延到枝梢、叶片和果实。菌丝覆盖叶片正反两面,可致叶片凋萎。菌丝包裹果实,可使果实停止生长而成为僵果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担子棍棒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担孢子为单细胞,无色,卵圆形,顶端圆,基部有小突起。分生孢子球形,集生,橙红色。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此病4~11月均可发生,但在高温多雨季节发展快。广东一年中的第一个发病高峰在5-6月,而在10月下旬橘园症状严重,出现“赤衣”缠绕,枝叶干枯,果实僵化。

5 发病因素:
管理不善、郁闭、阴湿、土质黏重、树龄大的橘园容易发生。

6 病害诊断:

7 病害防治:

7.1 修剪和清园
合理修剪,使橘园通风透光,并注意剪除病枝,刮除主干和大枝上的菌衣,集中烧毁。特别在冬季或早春应彻底清园。

7.2 加强肥水管理
雨季搞好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氮、磷、钾,有机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并适当使用一些微量元素肥料,以增强树体的抗病力。

7.3 药剂防治
从4月份开始,抢在主要发病期前喷药。喷牺时应特别注意橘树中、下部内膛的树干和枝条的背阴面。严重的橘园可每隔半个月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用:0.5:1:100的波尔多液、77%可杀得2000型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也可用8%石灰水或1:2:15的波尔多浆涂刷主干和主枝。另外,喷洒机油乳剂防治害虫时可起到兼治作用。

参考文献: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