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灰霉病
病害中文名: | 柑橘灰霉病 |
中文别名: | 柑橘灰霉病 |
病害英文名: | Botrytis-Induced Diseases |
病害分布: | 世界性,以花期多雨的地区和年份发生普遍 |
病原菌中文名: | 柑橘灰霉病菌 |
病原菌拉丁名: | Botrytis cinerea |
病原菌分类地位: | 子囊菌门,锤舌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 |
危害性: | 柑橘花期花瓣受感染而腐烂,并粘附在幼果表面,伤及果皮以致在果皮上留下疤痕 |
柑橘灰霉病
1 主要症状:
主要危害花瓣,引起花瓣变褐腐烂,腐烂的花瓣不易脱落,易于黏贴在幼果表面,病菌因此侵染幼果的表皮而造成疤痕。在柑橘花期遇多雨或天气潮湿时花瓣发病,初生褐色小点,病斑扩大后使整个花瓣,甚至花器变褐湿腐,密生灰褐色霉层。霉烂花瓣不易脱落,易粘附幼果,病菌形成菌丝垫感染幼果,重者发病幼果褐坏死脱落,轻者表皮少数细胞塌陷,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疤痕。疤痕随着果实膨大而增大,尽管带疤痕的果实内在品质不受影响,但商品性下降。贮藏期果实也可感染灰霉菌,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其上密生灰褐色霉层。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器在枯死枝梢表皮下形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具瘤状孔口,直径为210~714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纺锤形,大小为6.5~13 × 3.2~3.9 μm,易萌发;另一种为丝状或钩丝状,大小为18.9~39 × 0.9~2.2 μm,不易萌发。子囊壳球形,单生或聚生,埋生在树皮下的子座中,直径420~700 μm,喙细长,200~800 μm,基部稍粗,上端渐细,突出子座外,呈毛发状。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状,大小为42.3~58.5 × 6.5~12.4μm,顶部壁特厚,中间有狭缝通向顶端,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9.7~16.2 × 3.2~5.8 μm,平均12.87~4.16 μm。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25℃),灰霉病菌的菌落较致密,呈圆形辐射状,菌丝茂盛,白色至灰色,贴着培养基生长。生长速率为1.29 cm/d.。显微镜观察发现,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其上有许多小梗。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着生于小梗上聚集成葡萄穗状。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越夏。病菌的寄主广泛,橘园间种的很多蔬菜和杂草均是灰霉菌的自然寄主。病菌耐低温,在7-20℃时均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15-23℃,相对湿度90%以上或花瓣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花期遇寒流,连日阴雨,或多露水,果园郁闭,通风不良,湿气排放不畅,有利病害发生和流行。
病菌的寄生性不强,当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时,当病菌侵入表皮细胞时,即可诱发寄主细胞产生防御反应,分泌植保素6,7-二氧甲基香豆素(6,7-dimethoxy coumarin,scoparone),抑制或杀死入侵的病菌,被菌丝侵入的表皮细胞以及周围3~5层表皮细胞也褐化坏死,其周围细胞非正常分裂增生、伸长、膨大,形成10~12层细胞组成的半球状愈伤组织(凸起小点),最后坏死细胞和愈伤组织间形成周皮,使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分开,保护寄主健康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由此可见,发病部位形成的凸起黑色或褐色小点状病斑实际上是植物自我防御反应的产物,并非病菌的子实体。研究表明,将孢子接种在叶片或果实后,10d后即可观察到表面凸起小点状病斑。
5 发病因素:
枯枝是黑点病菌生长、繁殖和越冬的场所。病菌从枯枝到枯枝的传播是田间病菌基数增大的重要环节,也是病害循环的重要部分。因此,果园的枯枝数量与病害流行程度密切相关,而果园的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柑橘的树龄直接影响树势和枯枝数量,从而影响黑点病的流行。而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而影响病害的流行。在田间研究表明,所有枯枝都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而以直径3~5mm枯枝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最多。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从枝梢枯死到分生孢子器产生仅需45~60d,气温较低时也仅需90~120d。在田间条件下枯枝至少可保持90d持续产生分生孢子器。
6 病害诊断:
铜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小斑点,易于黑点病相混淆。一般黑点病引起的小点子凸起明显,摸之有粗糙感;铜制剂造成小点与通的使用相关。黑斑病菌引起的假黑点与黑点病也易混淆。实践中花瓣灰霉病引起的腐烂花瓣黏贴果面后引起的疤痕、有些疮痂病病果的后期症状,以及风和蓟马等昆虫为害引起的疤痕和黑点病的“泥浆型”症状很难区分,加上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对症状的形成也有影响,准确的区分需要通过对柑橘种类(品种)、果园的立地条件、发病果实在树冠中的分布、花期的气象因素、前期虫害发生情况、典型黑点病症状病果的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 病害防治:
7.1 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合理修剪,保证果园通风透光,以便雨后的湿气或露水能及时排放。
7.2 谢花期,摇动树枝,促使花瓣脱落。
7.3 花期遇多阴雨天气,应及时抢晴天喷药保护。有效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
参考文献:
1) Timmer LW, Garnsey SM, Graham JH (2000) Compendium of Citrus Diseases(secong edition). The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2) Fullerton A,Harris FM,Hallet C.(1999) Rind distortion of lemon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Pers.New Zeal J Crop Holt. 27(3):205—214.
3) Calavan EC,Wampler EL,Sufficool JR,Ormsby HW.(1952). Control of blossom blight of lemons.California Citrograph,1952,37:1 80-190
4) 朱丽, 王兴红, 黄峰, 侯欣, 肖紫兰, 蒲占旭, 黄振东, 李红叶 (2012) 柑橘花瓣灰霉病诱导的果面疤痕研究. 果树学报 29 (6):1074—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