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CSS Templates
Home
About
Disease
黑点病
黑斑病
脂点黄斑病
褐斑病
疮痂病
炭疽病
灰霉病
脚腐病
轮斑病
煤烟病
绿霉病
青霉病
黑腐病
褐色蒂腐病
拟脂点黄斑病
棕褐斑病
酸腐病
疫霉病
焦腐病
桑寄生
斑点病
芽枝霉斑点病
赤衣病
白粉病
膏药病
地衣病
绿球藻病
溃疡病
Database
褐斑病基因组
黑点病基因组
Contact
Publication
Categories
黑点病
黑斑病
脂点黄斑病
褐斑病
疮痂病
炭疽病
灰霉病
脚腐病
轮斑病
煤烟病
绿霉病
青霉病
黑腐病
褐色蒂腐病
拟脂点黄斑病
棕褐斑病
酸腐病
疫霉病
焦腐病
桑寄生
斑点病
芽枝霉斑点病
赤衣病
白粉病
膏药病
地衣病
绿球藻病
溃疡病
C604Lab
Welcome to Zhejiang University
C604Lab:
Prof. Hongye Li
真菌性病害:柑橘焦腐病
病害中文名:
柑橘焦腐病
中文别名:
褐色蒂腐病、黏滑蒂腐病、枝条凋萎病
病害英文名:
Diplodia-stem end rot
病害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尤以乙烯处理脱绿是发病尤为严重。
病原菌中文名:
可可毛色二孢菌
病原菌拉丁名: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病原菌分类地位:
子囊菌门,座囊菌纲,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毛色二孢属
柑橘焦腐病
1 症状:
树上的果实很少发病,即便是成熟。通常在采果后2周开始发生,发病初期果蒂周围的果皮出现水渍状淡褐色软腐病斑,后病斑迅速向外扩展,边缘呈波浪状,病部果皮呈暗紫褐色,油胞破裂处常溢出棕褐色粘液,果皮极软,按压果皮易破碎(区别于柑橘褐色蒂腐病)。病部根快从果蒂腐烂至脐部,造成“穿心烂”,病果果肉黑色,味苦。果肉发病呈红褐色并与中心柱脱离。病果在干燥条件下成为僵果,暗褐色或黑色。潮湿时病果表面出现污白色菌丝,后呈橄榄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枝干发病自小枝端开始,迅速向下蔓延。并不红褐色,树皮开裂,木质部变黑,流胶。严重时枝干枯死,其上密生黑色小点。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器梨形,黑色,革质。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圆柱形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未成熟时单胞无色,成熟后变暗褐色,壁平滑有线纹,有1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为21.0~29.4 × 11.9~15.4 µm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在果园可侵染枝梢,引起枝梢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或以分生孢子器在枯梢上越冬。下雨时,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泌出,通过水流和雨水飞溅来到果实。着落在果实上的分生孢子可潜伏在萼洼与果皮之间,抵抗较长时间的干燥,在条件适宜时萌发,通过伤口,尤其是果蒂剪口,以及果蒂和果实之间产生离层后的缝隙侵入果实。老果园,管理粗放的果园,树枝衰弱,枯枝多,侵染源多,采收的果实发病重。
5 发病因素:
6 病害诊断:
7 病害防治:
以田间防治为主,其防治结合疮痂病、黑点病等常规病害开展,包括较强栽培管理,减少枯枝,及时剪除枯枝携出果园销毁处理,采前采后的生长调节剂(2,4-D)处理可有效延迟果蒂衰老而减轻发病。避免乙烯处理时的乙烯浓度过高,低温贮藏。采后药剂处理结合绿霉病和青霉病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