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膏药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膏药病
中文别名:
病害英文名: citrus felt disease
病害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白色膏药病菌; 褐色膏药病
病原菌拉丁名: Helicobasidium sp.; Septobasidium citricolum Saw.
病原菌分类地位: 白色膏药病:担子菌门,锈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科; 褐色膏药病:担子菌门,锈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科

柑橘膏药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和枝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白色或褐色的绒状菌丝(子实体)粘附,如贴着的膏药般。白色膏药病患部菌膜表面平滑,呈乳白色,条件适宜时,边缘常扩展新的菌膜,严重时菌膜包围枝条。褐色膏药病患部成丝绒状,褐色,周缘具狭窄的灰白色带。受害枝梢逐渐衰弱,而后枯死。叶片受害,多从叶柄和叶基开始,逐渐扩大到叶片大部。果实受害多从果柄开始,向果肩扩展。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器在枯死枝梢表皮下形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具瘤状孔口,直径为210~714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纺锤形,大小为6.5~13 × 3.2~3.9 μm,易萌发;另一种为丝状或钩丝状,大小为18.9~39 × 0.9~2.2 μm,不易萌发。子囊壳球形,单生或聚生,埋生在树皮下的子座中,直径420~700 μm,喙细长,200~800 μm,基部稍粗,上端渐细,突出子座外,呈毛发状。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状,大小为42.3~58.5 × 6.5~12.4μm,顶部壁特厚,中间有狭缝通向顶端,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9.7~16.2 × 3.2~5.8 μm,平均12.87~4.16 μm。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次年春夏季,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借气流和昆虫(介壳虫,蚜虫)传播。病菌首先以介壳虫,蚜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生长繁殖蔓延,逐渐形成相互交错的菌膜,病菌也能侵入寄主皮层,吸收营养。

6 病害诊断:

7 病害防治:

在介壳虫孵化盛期及蚜虫发生期,及时喷药防治。也可用竹片和小刀刮去病部菌膜,涂抹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浆(比例为:硫酸铜1千克,石灰1千克,水10-15升),4-5月和9-10月雨前或雨后涂刷1-2次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