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黑点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黑点病
中文别名: 砂皮病
病害英文名: citrus melanose
病害分布: 世界性广泛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柑橘间座壳菌
病原菌拉丁名: Diaporthe citri (H.S. Fawc.) F.A. Wolf
病原菌分类地位: 子囊菌门,粪壳菌纲,间座壳目,间座壳科,间座壳属

柑橘黑点病

1.1 叶片症状:
受害新叶初期出现水渍状小点,中央微凹陷,周围有透明的黄色晕圈。随后,病斑中央变褐坏死,凸起,色泽逐渐变红褐色、深褐色或黑色,周围黄色晕圈消失,凸起部逐渐变硬,摸之有砂粒的感觉,故也称“砂皮”病。

1.2 新梢症状:
新生枝梢发病症状与叶片类似,但凸起更明显,病斑多红褐色,多时联合成大的凸起斑块,严重时枝梢扭曲畸形。

1.3 果实症状:
果实自坐果后到成熟前均感病,发病越早症状越明显,小点越粗,凸起越高,严重时病斑成片分布,果皮粗糙,局部僵硬,凹凸不平,甚至果形不正。病害流行年份果皮上还时常可见条带状和成片斑块,也称“泪痕型”或“泥浆型”大面积病斑,这些病斑是携带大量分生孢子的水滴顺着果实自上而下流时,或在果面扩散随水滴扩散时集体侵染所致。膨大后期受害,果面形成的小点细小,突起不明显。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器在枯死枝梢表皮下形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具瘤状孔口,直径为210~714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纺锤形,大小为6.5~13 × 3.2~3.9 μm,易萌发;另一种为丝状或钩丝状,大小为18.9~39 × 0.9~2.2 μm,不易萌发。子囊壳球形,单生或聚生,埋生在树皮下的子座中,直径420~700 μm,喙细长,200~800 μm,基部稍粗,上端渐细,突出子座外,呈毛发状。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状,大小为42.3~58.5 × 6.5~12.4μm,顶部壁特厚,中间有狭缝通向顶端,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9.7~16.2 × 3.2~5.8 μm,平均12.87~4.16 μm。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枯枝和病树干上越冬。越冬后的菌丝可在病部继续扩展为害,而病枯枝和树干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翌年病害的主要侵染源。病枝干偶尔可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并不常见,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有限。分生孢子器可终年产生分生孢子,湿度较温度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更大,多雨潮湿有利分生孢子的产生。果园每当雨后,病枯枝上的分生孢子器即可涌出大量的分生孢子,经雨水冲刷溶化后,随水滴顺着枝干下流,借助风力、昆虫等媒介传播,也可通过雨水飞溅传播。降雨,特别是雨后的大风所引起的传播作用更大。在冬季或干旱条件下,分生孢子很少释放或不释放。散落至幼嫩的枝梢、叶片和果实上的分生孢子在有适宜的水分时即能萌发,从表皮侵入。病菌能感染其他原因引起枯死的枝梢,并在枯枝上生长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新生组织的重要侵染来源。

病菌的寄生性不强,当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时,当病菌侵入表皮细胞时,即可诱发寄主细胞产生防御反应,分泌植保素6,7-二氧甲基香豆素(6,7-dimethoxy coumarin,scoparone),抑制或杀死入侵的病菌,被菌丝侵入的表皮细胞以及周围3~5层表皮细胞也褐化坏死,其周围细胞非正常分裂增生、伸长、膨大,形成10~12层细胞组成的半球状愈伤组织(凸起小点),最后坏死细胞和愈伤组织间形成周皮,使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分开,保护寄主健康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由此可见,发病部位形成的凸起黑色或褐色小点状病斑实际上是植物自我防御反应的产物,并非病菌的子实体。研究表明,将孢子接种在叶片或果实后,10d后即可观察到表面凸起小点状病斑。

5 发病因素:
枯枝是黑点病菌生长、繁殖和越冬的场所。病菌从枯枝到枯枝的传播是田间病菌基数增大的重要环节,也是病害循环的重要部分。因此,果园的枯枝数量与病害流行程度密切相关,而果园的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柑橘的树龄直接影响树势和枯枝数量,从而影响黑点病的流行。而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而影响病害的流行。在田间研究表明,所有枯枝都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而以直径3~5mm枯枝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最多。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从枝梢枯死到分生孢子器产生仅需45~60d,气温较低时也仅需90~120d。在田间条件下枯枝至少可保持90d持续产生分生孢子器。

6 病害诊断:
铜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小斑点,易于黑点病相混淆。一般黑点病引起的小点子凸起明显,摸之有粗糙感;铜制剂造成小点与通的使用相关。黑斑病菌引起的假黑点与黑点病也易混淆。实践中花瓣灰霉病引起的腐烂花瓣黏贴果面后引起的疤痕、有些疮痂病病果的后期症状,以及风和蓟马等昆虫为害引起的疤痕和黑点病的“泥浆型”症状很难区分,加上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对症状的形成也有影响,准确的区分需要通过对柑橘种类(品种)、果园的立地条件、发病果实在树冠中的分布、花期的气象因素、前期虫害发生情况、典型黑点病症状病果的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 病害防治:

7.1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势,减少枯枝发生
合理密植,对过于密植,郁闭的老果园需要进行改造,采用间伐、大枝修剪和树冠回缩等综合措施,营造有利通风透光和喷药作业的环境条件。采果前后增施有机肥,以增加树体的营养,迅速恢复树势,提高树体的抗寒抗冻能力。对幼龄橘园,适时控制肥水,防治抽发晚秋梢。旱季要注意抗旱保墒,及时防治害虫,防止落叶。冬季低温来临前,进行培土或束草,培蔸,冻前半个月至霜冻结束时,橘园要经常灌水等措施。

7.2 结合修剪,及时剪除枯枝,减少侵染源
冬季或早春萌芽前,结合修剪,剪除枯枝,病虫枝和徒长枝,携出田外,集中烧毁,果园全面喷布一次100倍的45%晶体石硫合剂,或自制的波美1度的石硫合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以减少侵染源,减轻发病。夏季和冬季低温来临前,可对主干涂白(果树涂白剂),防止日灼和冻伤。对修剪和高接换种留下的伤口可用果树专用的伤口愈合剂、伤愈膏等涂抹,以保护伤口。

7.3 及时喷药保护
春梢萌发期、落花2/3时结合疮痂病的防治各喷1次药,以后根据天气情况,每隔14-20d再喷1次,连续喷3-5次,直到梅雨季结束。7-8月如遇台风多,温度相对较低,降雨天多,还需继续喷药保护。最有效药剂为代森锰锌,使用浓度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其次为0.5%-0.8%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杀菌剂,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以及这类杀菌剂和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混配剂,如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混配剂等。

参考文献:

1) 姜丽英, 徐法三, 黄振东, 黄峰, 陈国庆, 李红叶 (2012) 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 浙江农业学报 24 (4):647-653

2) 陈国庆, 姜丽英, 徐法三, 李红叶 (2010) 防治柑橘黑点病药剂的离体和田间筛选.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6 (4):440-444

3) Mondal, S. N., Agostini, J. P., Zhang, L., and Timmer, L. W. 2004. Factors affecting pycnidium production of Diaporthe citri on detached citrus twigs. Plant Dis. 88:379-382.

4) Mondal, S. N., Vicent, A., Reis, R. F., and Timmer, L. W. 2007. Saprophytic colonization of citrus twigs by Diaporthe citri and factors affecting pycnidial production and conidial survival. Plant Dis. 91:387-392.

5) Agostini, J. P., Bushong, P. M., Bhatia, A., and Timmer, L. W. 2003.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everity of citrus scab and melanose. Plant Dis. 87:1102-1106.

6) Mondal, S. N., Vicent, A., Reis, R. F., and Timmer, L. W. 2007. Efficacy of pre- and postinoculation application of fungicides to expanding young citrus leaves for control of melanose, scab, and Alternaria brown spot. Plant Dis. 91:1600-1606.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