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斑点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斑点病
中文别名: 柑橘安哥拉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Fruit and Leaf Spot Disease
病害分布: 最早于1952 年在非洲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发现,故也称柑橘安哥拉斑点病。迄今为止该病在非州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加蓬、几内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乌干达、赞比亚、扎伊尔、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国家以及亚洲的也门有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柑橘斑点病菌
病原菌拉丁名: Pseudocercospora angolensis Crous & U. Braun
病原菌分类地位: 子囊菌门,座囊菌纲,煤炱目,球腔菌科,假尾孢属

柑橘斑点病

1 症状:
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偶尔也为害枝梢,幼叶和幼果最感病。受害叶片最初出现黄绿色斑点,病斑逐渐变灰褐色至褐色,直径4~10mm,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中央细胞的死亡和降解,组织变灰白,形成中央为灰白色,周围为暗褐色,外围为黄色晕圈的叶斑。后期,斑点中央常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多时,多个斑点集合形成不规则的大斑,导致叶片脱落。在潮湿天气下,病斑上可产生黑褐色小粒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梗束,以及分生孢子。幼果受害形成褐色的圆形斑点,轻微凹陷,周围果皮凸起,外形呈水泡状。病斑逐渐扩大,坏死变黑,导致早熟和落果。不落果实常畸形,少汁,没有商品价值。柑橘枝梢很少受害,症状为棕褐色斑点,当病斑扩大,绕枝梢一周时可导致枯梢。在温暖潮湿的天气下该病发生严重,导致柑橘落叶落果,甚至整株死亡。如不进行防治可导致柑橘产量损失50%~100%。斑点病在我国尚未发现,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梗单生,丛生或聚集成菌丝束,浅褐色至褐色,具隔膜,平滑,分生孢子梗菌丝粗大,长120~240μm,宽4.5~7μm。分生孢子多胞,单生或2~4个孢子链生。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棍棒形,正直或微弯曲,顶部圆形,基部倒圆锥形平截,透明至浅褐色,有3~4个分隔,长24~79μm,基部4~5μm宽,基部脐点轻微加厚。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病菌萌发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感染新生的幼叶和幼果。当年感染发病的病斑又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扩散,引起重复侵染,加重病害。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的柑橘繁殖材料和果实。

5 发病因素:
柑橘斑点病为害仅限于柑橘属的几个重要种,包括宽皮柑橘、甜橙、葡萄柚、莱檬、柠檬,枸橼和酸橙等。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适宜的发生温度为22~26℃。

6 病害诊断:

7 病害防治:

柑橘斑点病目前仅局限于非洲和亚洲的也门。为保护本地的柑橘生产,美国佛罗里达州把该病作为重要的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欧盟也于2003年将该病列入A1 类检疫性有害生物管制名录中。我国柑橘种植区域分布十分广,品种繁多,大部分生产区气候都适合柑橘斑点病的发生,一旦该病传入,不仅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柑橘生产成本。同时,我国是个柑橘出口国,柑橘斑点病一旦传入我国并定殖为害,将影响我国柑橘的出口,带来更大的损失。农业部已将柑橘斑点病菌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对来自斑点病发生区的柑橘果实、接穗和苗木要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该病通过柑橘果实的贸易和繁殖材料的交流传入我国。

参考文献: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