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褐斑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褐斑病或链格孢褐斑病
中文别名: 在国内曾经被误认为急性炭疽病,还有人称之黑腐病
病害英文名: citrus brown spot, citrus Alternaria brown spot
病害分布: 世界性广泛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柑橘间座壳菌
病原菌拉丁名: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病原菌分类地位: 属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格孢菌目,格孢菌科,链格孢属

柑橘褐斑病

1.1 叶片症状:
主要为害幼嫩叶片,刚抽出尚未完全展开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较小,周围油渍状,黄色晕圈不明显。稍大但尚未革质化的叶片发病,病斑较大,性状不规则,深褐色,黄色晕圈明显,病斑常沿着叶脉扩展,形成类似带尾须的病斑,病叶极易脱落。接近成熟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渐变灰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晕圈常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可见墨绿色霉层。

1.2 新梢症状:
主要发生在新抽发的新梢上,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深褐色,凹陷,严重时可引起整个枝梢枯死。

1.3 果实症状:
果实整个生长期均感病,刚坐果的幼果发病,病斑深褐色,凹陷,病果很快脱落。膨大期果实发病,病斑圆形,褐色,中央渐变灰白色,凹陷,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感病果实大多脱落,不脱落的果实也因难看的病斑而无法上市。此外,果实还可产生表皮几层细胞木栓化坏死,微隆起,灰白色,中央褐色的痘疮状病斑,突起部用指甲擦之可脱落。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成簇,淡褐色至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链生或单生,倒棍棒形或椭圆形的,褐色,横隔3~8个,纵、斜隔膜1~4个,分隔处略缢缩,22.5~40 × 8~13.5μm。分生孢子喙细胞短柱状或锥形,淡褐色,0~1个隔膜,8~25 × 2.5~4.5μm,喙细胞可转为产孢细胞,其上形成次生孢子。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

4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叶片、枝梢和果实),尤其是树上的老叶病斑上越冬、渡过缺少感病组织的季节。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当遇到合适寄主组织时萌发侵染,条件适宜时,48小时内即可产生症状,10天后病斑上即可形成分生孢子,行再侵染。叶片病斑产孢量最大,可持续50天,而果实和枝梢上产孢量较小。

5 发病因素:
1.品种抗性:不同柑橘种类褐斑病菌的抗性差异很大,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国外报道的感病柑橘品种有Dancy、Sunburst、Minneola、Orlando、Nova、Lee、Murcotts、Fortune和Robinson等,种植在重病果园附近的葡萄柚可轻微发病,而脐橙和柠檬则不发病,克莱蔓丁和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橘也高度抗病。在我国明确的感病品种有红橘、椪柑、瓯柑、贡柑、八月橘、默科特、爱媛、金秋少糖桔、塘房橘和天草等,马水橘和紫金春甜橘也可能轻微感病。相反,温州蜜柑、脐橙、琯溪蜜柚、柠檬、砂糖橘、年橘等均表现抗病,甚至免疫。 2. 气象因素:针对感病品种,当年的气象因素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决定因子,而多雨高湿,或昼夜温差大,早晚易结露的地区,均有利该病害的流行。病菌侵染适宜温度为20~29°C,最适温度为27°C。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少量孢子只需要4~8h的叶片持续湿润期即可完成侵染,而大部分孢子则需要10~12h持续湿润期才能完成侵染。当温度降至17°C或升至32°C,需要超过24h的持续潮湿才能完成侵染。品种越感病,完成侵染需要表面湿润的时间越短。成熟叶片病斑表面高湿有利病菌产孢,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产孢量大。降雨或相对湿度急剧变化会加速孢子释放,在多雨地区,果园分生孢子释放多发生在雨后,此时叶面有水膜或足够潮湿,极有利孢子萌发侵入。在半干旱地区,早晨露水挥发促发孢子的释放,释放的孢子随风传播,着落感病部位,待夜间露水形成时萌发侵入。因此,除多雨地区外,褐斑病在少雨的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柑橘产区也能流行。

6 病害诊断:
铜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小斑点,易于黑点病相混淆。一般黑点病引起的小点子凸起明显,摸之有粗糙感;铜制剂造成小点与通的使用相关。黑斑病菌引起的假黑点与黑点病也易混淆。实践中花瓣灰霉病引起的腐烂花瓣黏贴果面后引起的疤痕、有些疮痂病病果的后期症状,以及风和蓟马等昆虫为害引起的疤痕和黑点病的“泥浆型”症状很难区分,加上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对症状的形成也有影响,准确的区分需要通过对柑橘种类(品种)、果园的立地条件、发病果实在树冠中的分布、花期的气象因素、前期虫害发生情况、典型黑点病症状病果的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 病害防治:

7.1 选用抗病品种:对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考虑高接换种,或在新建果园时避免种植高感品种。 7.2 培育和种植无病苗木:对尚未有褐斑病发生的地区,切忌从病区调苗。在病区,如果种植感病品种,需要使用无病苗木。虽然病菌可以通过气流传播,但其传播距离有限,使用无病苗木可以保持新建果园有足够长时间的无病,或低水平发病。如果新 7.3 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感病品种时,新建果园时应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向阳坡地。适当稀植,合理修剪,保证果园和树冠内的通风透光,以利于叶面雨水或露水的及时排放,减轻发病。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可以避免过量新梢的抽发,不仅可以避免树冠郁闭,还可以减少感病组织,减轻病害。结合早春修剪,彻底剪除病虫枝,并喷药清园。 7.4 及时喷药保护:对病区的感病品种,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病害必不可少的措施,药剂使用次数依果园柑橘品种的感病性和发病的严重性而定。一般第一次用药时间掌握在春梢展开0.5~1.0cm左右时进行,一方面杀死老叶上的越冬病菌,另一方面保护新梢免遭为害,以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品种的抗性,每隔7-14d喷药一次,其中谢花2/3一次极为关键。在美国佛罗里达,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基于气象因素的病害预测模型Alter-Rater (http://edis.ifas.ufl.edu/CH183),以此指导杀菌剂使用。该预测模型主要参数是降雨、叶面湿度持续时间以及日平均气温,针对特定的果园,记录每日的每个参数,并赋予积点,计算累计的积点数。当达到设定的防治阈值(累计积点数)时即需要喷药。防治阈值依果园品种感病性和病害发生历史决定。根据该模型,第一次喷药在春梢长约0.5cm时进行,接下来的喷药时间依据累计的每日总积点而定。病害防治的重点是春梢和幼果期,当果实停止增大时,抗性增强,药剂防治可以停止。有效药剂(1)铜制剂类杀菌剂,如亚铜氧化剂和氯铜氧化物等。根据Vicent等研究发现,与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恶唑菌酮、唑菌胺酯等大部分杀菌剂相比,铜制剂在果实上的残留量更大,残效期更长,有较好的耐雨水冲涮的优点。因此,在多雨季节可选择这类药剂防治。(2)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剂,如代森锰锌、福美双、福美锌、代森联等,也有一定防治效果。(3)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异菌脲、腐霉利和速克灵等,病菌极易对这类药剂产生抗性,为延缓抗性产生,每个生长季最多不能超过2次,而且2次不要连续使用。(4)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如咪鲜胺、腈菌唑、苯醚甲环唑等。(5)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包括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病菌也极易对这类药剂产生抗药性,建议一个生长季最多使用2次,而且不能连续使用,最好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6)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如啶酰菌胺、噻呋酰胺、吡噻菌胺等。由于作用位点单一,使用时必须重视病菌对这类药剂易产生抗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昌胜, 黄峰, 程兰, 冯春刚, 黄涛江, 李红叶 (2011) 红橘褐斑病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41 (5):449-455

2) 张斌;梅秀凤;黄峰;王明爽;王洪凯;李红叶。2020. 中国柑橘黑腐病和褐斑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植物病理学报。

3) TIMMER L W, PEEVER T L, SOLEL Z,AKIMITSU K. Alternaria diseases of citrus: Novel pathosystems[J]. Phytopathologia Mediterranea, 2003, 42(2): 99-112.

4) AKIMITSU K, PEEVER T L,TIMMER L W. Molecula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lternaria diseases of citrus[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3,4(6): 435-46.

5) VEGA B, DEWDNEY M M. Distribution of QoI Resistance in Populations of Tangerine-Infecting Alternaria alternata in Florida[J]. Plant Disease, 2013, 67-76.

6) PERES N. A, TIMMER L W. Evaluation of the Alter-Rater model for spray timing for control of Alternaria brown spot on Murcott tangor in Brazil[J]. Crop Protection, 2006, 25(5): 454-460.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