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CSS Templates
Home
About
Disease
柑橘黑点病
柑橘黑点病
柑橘黑点病
柑橘黑点病
柑橘黑点病
Control
Contact
FAQs
Categories
黑点病
黑斑病
脂点黄斑病
褐斑病
疮痂病
炭疽病
灰霉病
脚腐病
轮斑病
煤烟病
绿霉病
青霉病
黑腐病
褐色蒂腐病
拟脂点黄斑病
棕褐斑病
酸腐病
疫霉病
焦腐病
桑寄生
斑点病
芽枝霉斑点病
赤衣病
白粉病
膏药病
地衣病
绿球藻病
溃疡病
C604Lab
Welcome to Zhejiang University
C604Lab:
Prof. Hongye Li
真菌性病害:柑橘煤烟病
病害中文名:
柑橘煤烟病
中文别名:
煤烟霉病,煤烟斑病,蝇粪病
病害英文名:
sooty mold, sooty blotch, flyspeck
病害分布:
世界性广泛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柑橘间座壳菌
病原菌拉丁名:
Capnodium spp.;Chaetothyrium spp.;Meliola spp;Leptothyrium pomi;Gloeodes pomigena
柑橘煤烟病
病原菌类型:
(1)煤炱属(Capnodium spp.),子囊菌门,座囊菌纲,煤炱目,煤炱科;(2)刺盾炱属(Chaetothyrium spp.),子囊菌门,散囊菌纲,刺盾炱目,刺盾炱科;(3)小煤炱属(Meliola spp.),子囊菌门,粪壳菌纲,小煤炱目,小煤炱科。蝇粪病病原为仁果细盾霉Leptothyrium pomi等。煤烟斑病的病原为仁果粘壳孢Gloeodes pomigena (Schw)Colby等。
1. 症状:
引起烟煤病的真菌有几个种,种类不同,症状有所差异。煤炱属(Capnodium spp.)真菌的霉层为黑色,薄纸状,易撕下或自然脱落。刺盾炱属(Chaetothyrium spp.)的霉层多生于叶面,似锅底灰,用手擦之即脱落。小煤炱属(Meliola spp.)的霉层呈辐射状的小霉斑,分散叶面和叶背,因一些菌丝深入寄主的表皮细胞,故霉斑不易削落。
危害性:
大多数煤烟病菌都是利用蚜虫、蚧类和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进行生长,从而形成黑色、暗褐色或稍带灰色的霉层,覆盖在柑橘叶片、果实、枝梢表面。这些烟煤菌对柑橘直接致害作用有限,但大量滋生覆盖叶片,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为害严重时叶片卷缩脱落,花少果少,成熟果着色不佳,品质差,商品性严重受损,并且需要额外的人力和物力加以去除方可上市。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器在枯死枝梢表皮下形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性,具瘤状孔口,直径为210~714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纺锤形,大小为6.5~13 × 3.2~3.9 μm,易萌发;另一种为丝状或钩丝状,大小为18.9~39 × 0.9~2.2 μm,不易萌发。子囊壳球形,单生或聚生,埋生在树皮下的子座中,直径420~700 μm,喙细长,200~800 μm,基部稍粗,上端渐细,突出子座外,呈毛发状。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状,大小为42.3~58.5 × 6.5~12.4μm,顶部壁特厚,中间有狭缝通向顶端,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9.7~16.2 × 3.2~5.8 μm,平均12.87~4.16 μm。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除小煤炱属为纯寄生外,其余均为表面附生菌。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春天,长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随风传播,散落在蚜虫、蚧壳虫及粉虱等昆虫的分泌物上,以这些营养物为营养,萌发,生长繁殖,辗转为害,引起发病。
病菌的寄生性不强,当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时,当病菌侵入表皮细胞时,即可诱发寄主细胞产生防御反应,分泌植保素6,7-二氧甲基香豆素(6,7-dimethoxy coumarin,scoparone),抑制或杀死入侵的病菌,被菌丝侵入的表皮细胞以及周围3~5层表皮细胞也褐化坏死,其周围细胞非正常分裂增生、伸长、膨大,形成10~12层细胞组成的半球状愈伤组织(凸起小点),最后坏死细胞和愈伤组织间形成周皮,使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分开,保护寄主健康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由此可见,发病部位形成的凸起黑色或褐色小点状病斑实际上是植物自我防御反应的产物,并非病菌的子实体。研究表明,将孢子接种在叶片或果实后,10d后即可观察到表面凸起小点状病斑。
5 发病因素:
枯枝是黑点病菌生长、繁殖和越冬的场所。病菌从枯枝到枯枝的传播是田间病菌基数增大的重要环节,也是病害循环的重要部分。因此,果园的枯枝数量与病害流行程度密切相关,而果园的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柑橘的树龄直接影响树势和枯枝数量,从而影响黑点病的流行。而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而影响病害的流行。在田间研究表明,所有枯枝都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而以直径3~5mm枯枝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最多。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从枝梢枯死到分生孢子器产生仅需45~60d,气温较低时也仅需90~120d。在田间条件下枯枝至少可保持90d持续产生分生孢子器。
6 病害诊断:
铜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小斑点,易于黑点病相混淆。一般黑点病引起的小点子凸起明显,摸之有粗糙感;铜制剂造成小点与通的使用相关。黑斑病菌引起的假黑点与黑点病也易混淆。实践中花瓣灰霉病引起的腐烂花瓣黏贴果面后引起的疤痕、有些疮痂病病果的后期症状,以及风和蓟马等昆虫为害引起的疤痕和黑点病的“泥浆型”症状很难区分,加上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对症状的形成也有影响,准确的区分需要通过对柑橘种类(品种)、果园的立地条件、发病果实在树冠中的分布、花期的气象因素、前期虫害发生情况、典型黑点病症状病果的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 病害防治:
7.1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和施肥,适当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减轻发病。
7.2 药剂防治
对煤烟病重点强调蚜虫、粉虱和介壳虫的防治,防治疮痂病、黑点病等药剂对烟煤病也同样有效。春季萌芽期和开花前各喷1次吡虫啉和代森锰锌混合液,重点防治蚜虫兼治疮痂病和黑点病;5月中旬起用噻嗪酮,或毒死蜱,或机油乳剂混合代森锰锌,全树冠喷雾,连用2~3次,每次间隔7~10天,重点防治蚧壳虫、黑刺粉虱等害虫,兼治疮痂病和黑点病;7~9月交替使用阿维菌素,或吡虫啉,或噻嗪酮混合代森锰锌防治白粉虱、黑点病和脂斑病等。
7.3 小煤炱属引起的煤烟病防治
小煤炱属真菌是一种纯寄生菌,该菌引起的煤烟病与蚧类、粉虱、蚜虫类害虫关系不密切。防治此类烟煤病可于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各喷一次铜皂液(硫酸铜0.5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或发病初喷施0.3%~0.5%石灰过量或波尔多液,或喷95%机油乳剂50~100倍液,可抑制蔓延。 据报道,使用1份食用植物油加0.5份水混合,再加少量的肥皂液混合后喷雾对烟煤病也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