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绿霉病

yellow flowers
Citrus green mold
病害中文名: 柑橘绿霉病
中文别名: 柑橘绿霉病
病害英文名:
病害分布: 世界性广泛分布
病原菌中文名: 指状青霉
病原菌拉丁名: Penicillium digitatum (pers.ex Fr.)sacc.
病原菌分类地位: 属于子囊菌门,散囊菌纲,散囊菌目,发菌科,青霉属

柑橘绿霉病

1. 症状:
从各种伤口,特别是采收、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伤口侵入,最初在果面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迅速扩展,病斑中央表面先长出白色霉状物(菌丝),霉层很快加厚,渐变灰绿色(绿霉)或暗灰色至蓝绿色霉层,外缘菌丝带较宽,略带粘性,微有皱纹,并不边缘水渍状不明显。病果散发芳香气味,腐烂较快,病部易与包裹纸或其它接触物粘结。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分生孢子梗无色,散生,直立,顶端扫帚状分枝,分枝顶端产生瓶状小梗,其上着生成串的内壁芽生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形或卵圆形。指状青霉菌的分生孢子梗较粗短,扫帚状分枝顶端往往二轮生,瓶梗较少,3~5个,小梗中部稍宽,上下端稍狭细,呈细长纺锤形,分生孢子4.6~10.6 × 2.8~6.5µm,聚集时为蓝绿色。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高于35℃或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15~25℃。

4 病害循环:
病菌均可在各种有机物上腐生生长,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散在空气中,借助气流传播。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果实。

病菌的寄生性不强,当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时,当病菌侵入表皮细胞时,即可诱发寄主细胞产生防御反应,分泌植保素6,7-二氧甲基香豆素(6,7-dimethoxy coumarin,scoparone),抑制或杀死入侵的病菌,被菌丝侵入的表皮细胞以及周围3~5层表皮细胞也褐化坏死,其周围细胞非正常分裂增生、伸长、膨大,形成10~12层细胞组成的半球状愈伤组织(凸起小点),最后坏死细胞和愈伤组织间形成周皮,使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分开,保护寄主健康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由此可见,发病部位形成的凸起黑色或褐色小点状病斑实际上是植物自我防御反应的产物,并非病菌的子实体。研究表明,将孢子接种在叶片或果实后,10d后即可观察到表面凸起小点状病斑。

5 发病因素:
采果前多雨,采摘、包装、运输过程中受伤机会多,以及贮藏库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6 病害诊断:
铜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小斑点,易于黑点病相混淆。一般黑点病引起的小点子凸起明显,摸之有粗糙感;铜制剂造成小点与通的使用相关。黑斑病菌引起的假黑点与黑点病也易混淆。实践中花瓣灰霉病引起的腐烂花瓣黏贴果面后引起的疤痕、有些疮痂病病果的后期症状,以及风和蓟马等昆虫为害引起的疤痕和黑点病的“泥浆型”症状很难区分,加上环境和品种等因素对症状的形成也有影响,准确的区分需要通过对柑橘种类(品种)、果园的立地条件、发病果实在树冠中的分布、花期的气象因素、前期虫害发生情况、典型黑点病症状病果的发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7 病害防治:

7.1 择晴天采摘
选择连续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7.2 减少果实受伤
采摘时轻采轻放,剪口短平,用棉布、皮革等柔软材料衬垫容器,减少果实机械损伤。

7.3 贮运用具及储藏库消毒
果实进库前10~15天,对贮运用具及储藏库进行消毒处理,可用硫磺(每立方米空间10克)熏蒸消毒24小时,或用福尔马林1:40倍液喷射,封闭消毒。

7.4 药剂防治
可以在采果前7~10天,对准果实喷施双胍辛胺乙酸盐类杀菌剂(日本做法)。国内做法一般都是在采后24小时内用药剂浸果1~3分钟,也有将药剂与果蜡混合处理果实。药剂有:22.2%抑霉唑乳油1000-1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2000倍液,嘧霉胺与抑霉唑混合使用防效很好。

7.5 发汗处理
药剂处理后的果实应堆放在阴凉通风处预贮4-6天,使果皮变软后再入库贮藏。

7.6 .塑料薄膜单果包装,避免接触扩散。

7.7 有条件的储藏库控制库适宜的温湿度,湿度80%~85%为宜,甜橙以1~3℃为宜,温州蜜柑和椪柑则为7-11℃,注意通风换气。

参考文献:

Free Sh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