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柑橘棒孢霉斑病

yellow flowers
病害中文名: 柑橘棒孢霉斑病
中文别名: 柑橘霉斑病、叶斑病、落叶枯枝病
病害英文名: Citrus Corynespora leaf spot
病害分布: 亚洲。在中国主要发生在福建、广东、广西、重庆的琯溪蜜柚和沙田柚上。浙江的文旦柚和四季柚未见发病。
病原菌中文名:
病原菌拉丁名:
病原菌分类地位: 棒孢霉菌,属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格孢腔菌目,Corynesporascaceae,棒孢属

柑橘棕褐斑病

1 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片,也可在春梢枝条上和果实上发生。发病初期,叶面散生圆形褐色小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穿透叶片两面,病斑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边缘稍有隆起,深褐色,缘内侧黄褐色至灰褐色或褐色,或有霉点,稍凹陷,无火山裂口。枝条上的病斑微凹陷,外围黄晕较淡或无黄晕,中央深褐色。果面的病斑由于扩大可多个相连,褐色,外围淡褐色或少数显不连续的淡绿色纹,后期病斑表面稍带皱缩、凹陷,木栓化,但无火山裂口。由于叶片病斑外围黄晕明显,在溃疡病发生地区易与溃疡病相混淆。一叶上有3~5个病斑,少数叶片多时可达10余个。果面病斑数量不等。

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4 病害循环:
病菌在病组织中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梗越冬,有的地区也可以分生孢子越冬。于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实体散发新一代分生孢子,从寄主叶片的气孔侵入繁殖,因地区环境各异,发病时期亦有不同,春末夏初和8~9月为发病期。此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

5 发病因素: 多雨或果园通风透光不良、低洼积水园发病较重,大树和老树发病普遍,管理差、树势弱,蚧类、螨类严重的果园发病重。橙类发病较重,橘类次之。

6 病害诊断:

7 病害防治:

7.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修剪,同时注意排灌等措施,有助于减轻本病的发生。

7.2 喷布药剂预防,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代森锰锌类药剂,或0.5%等量式波尔多液,连喷2~3次,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Free Shipping